90分鐘教你吹口琴
對于很多人來說,口琴可能是一種童年的回憶。小時候,在街頭小巷中,經常可以見到它的身影,小朋友沒事的時候就可以拿來吹出一些童趣的聲音;長大后,可能經常會在公園里面或者一些場合看到叔叔阿姨們拿著琴在一起自娛自樂。這個就是目前在國內大多數人對口琴的一個印象。
所以大家它的定位可能是一件通俗易懂的大眾樂器,但是口琴當然可以做大眾樂器,卻又遠遠不止是這一些,因為隨著近百年歷史的發展,口琴已經變成了一件非常科學,而且有強大表現力和寬廣的演奏范圍的樂器。
“口袋里的鋼琴 ”
口琴是1821年由德國人布希曼發明制造的一種由簧片振動發音的小型吹奏樂器。由于它是通過簧片振動發音,所以口琴與我國古代的“笙”有些淵源,不少資料都表明“笙”是口琴的祖先。也因體積小被稱為“口袋里的鋼琴”。
關于口琴的祖先是“笙”這一個說法還有個十分有趣的故事:
1821年早春一個上午,德國某個鄉村一位農家女孩拿著媽媽的木梳在門口玩耍,玩著玩著,發現了一個新鮮玩法,女孩用兩片紙,一張在上,一張在下地貼在木梳上,這時候女孩把它放在嘴上吹了起來,不可思議的是木梳發出了悅耳動聽的聲音。這時候,音樂家布希曼剛好經過被這美妙的聲音迷住了,布希曼走到小女孩跟前,讓女孩把木梳給他看,布希曼仔細端詳這一“杰作”后就萌發了研制一種新樂器的想法。正是小女孩帶來的靈感,使得布希曼在結合了中國古代的笙和羅馬笛的發音吹奏原理后,用象牙做出了世界第一把口琴。
最初的口琴和現在的口琴不同,它體積很小,只能吹奏出十個左右的音,被稱為“小吹管”。那時候很多人非常喜歡這個能吹出音樂的小東西,不少人把它作為裝飾掛在脖子上,或者鑲嵌在手杖上以顯示主人身份的高貴。那時候口琴演奏沒有那么多人重視,因為那時的口琴只能吹奏一些簡單的民歌和小曲。一直到1857年,德國一位名叫和萊(M.Hohner)的鐘表匠在瑞士的特羅根(Trogen)開創了世界第一家專業口琴工廠。經過不斷革新、改進,它們的口琴在工藝,性能,音色等方面都有極大的提高,品種也逐漸多了起來,年產量從幾百到幾千支,并逐漸推廣到其他國家。
口琴種類繁多 有單音口琴、復音口琴、重音口琴、中音以及大中音口琴、和弦口琴、低音(貝斯)口琴、半音階口琴、布魯斯口琴以及笛聲口琴、回聲口琴等等。其中復音口琴里邊又可以分為大調與自然小調和和聲小調3種,而我們常用的大調口琴。復音口琴和半音階口琴、布魯斯口琴都可以作為獨奏口琴,其他的口琴多為合奏或伴奏時用。
課程簡介:口琴作為易入門,身材小巧的樂器,被稱為“口袋里的鋼琴”,是很多人茶余飯后的娛樂樂器。青年演奏家趙晨曦,在最短的時間里帶你入門口琴。即聽即學,讓你一聽就“懂”。
掃描二維碼
或點擊下方鏈接
進入課程
https://chaoxing-mooc.chaoxing.com/mooc-wx/lesson-detail/470?v_key=DqCTD
來源:阜新市群眾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