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進景區,“見人見物見生活”
“咚咚鏘,咚咚鏘……”在鏗鏘有力的鑼鼓聲中,表演者們用夸張的表情、精湛的技藝為觀眾帶來了一場集觀賞性、藝術性、地域性于一體的精彩演出。
昨日,來自蓋州、海城的高蹺秧歌隊與上口子高蹺秧歌隊歡聚遼河綠水灣景區,為十里八村的百姓和景區游客帶來了一次別開生面的民間藝術體驗,展現了濃厚的民間藝術底蘊。
遼寧省非遺項目進景區暨盤錦市高蹺秧歌展演由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市文化體育旅游發展促進中心主辦,市文化館、大洼區文化和旅游發展服務中心、西安鎮人民政府承辦。
鯉魚打挺、疊羅漢、空中飛人等高難度絕活更是讓觀眾眼花繚亂、拍手稱贊,用“喇叭一響,渾身發癢;鑼鼓一敲,樂得蹦高”形容此情此景再恰當不過了。
3支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高蹺隊伍表演風格各具特色,但又有共通之處。主要角色以“四梁四柱”為中心,即頭蹺、二蹺、老生、老㧟、上裝、下裝等;表演形式從“起鼓”到“過街樓”“大場”“小場”“下武場”。
表演者手持手絹、彩扇、煙袋、馬鞭,身著大紅大綠彩衣裳,畫著夸張的臉譜,通過“扭、浪、逗、相”等技法讓表演既古樸淳厚、活潑浪漫,又熾烈火爆、舒展豪放。
6歲本地女孩王仔棋一邊叫好一邊告訴奶奶,她也想像大哥哥大姐姐們一樣踩高蹺。此次高蹺展演,成立不久的由22名學生組成的上口子少年高蹺隊也盛裝亮相。他們當中年紀最小的8歲、最大的14歲,雖然表演尚不成熟,但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就是傳承,再過幾年肯定是名角。”
3支隊伍輪番亮絕活、展技藝,爭相斗艷中為從十里八村趕來的百姓和景區游客帶來了一次別開生面的民間藝術體驗、展現了濃厚的民間藝術底蘊。
“小時候最高興的事就是兜里揣著瓜子、手里拿著糖葫蘆,追著高蹺隊伍跑。”田莊臺鎮高家村74歲村民刁宇告訴記者,聽到有高蹺展演消息后,一大早他就騎自行車往這趕,看到心念念的表演,覺得特別滿足。
“非遺”進景區體現了“見人見物見生活”的傳承理念,提高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體驗性、參與性,將非遺的展示、展演融入景區,為文化建設和旅游發展提供新引擎新動力,利于推進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并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