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的創建工作一
2015年7月,盤錦市獲得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資格,成為遼寧省第三個獲此殊榮的城市。對于一個新興的石油化工城市、一個正在爭創全國文明城的城市、一個從全面小康向中等發達水平不斷邁進的專業特色型國際化城市來說,其現實和歷史意義不言而喻。
(圖片來源:中國文明網)
創建伊始,盤錦市委市政府就把它視為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提升百姓公共文化服務獲得感、幸福感而舉全市之力推進的民心工程,在補齊“短板”、打造“名片”、升級“引擎”上下功夫,開展了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的盤錦實踐。
(圖片來源:中國文明網)
高位布局: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先行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機制改革創新實踐區,爭創全國公共文化服務排頭兵。
萬丈高樓平地起,周密規劃和堅強領導是前提和保證。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長任組長,市政府常務副市長、市委宣傳部長、分管副市長任副組長,相關部門、各縣區政府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市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負責創建工作的領導、組織和協調,研究解決創建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形成了責任明晰、運轉順暢、工作高效的組織領導框架。同時,堅持問題導向,開展全市公共文化建設現狀大調研,在摸清底數、建立問題臺賬的基礎上,堅持國際化視野,站在國家平臺,明確提出了“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先行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機制改革創新的實踐區,成為全國公共文化服務的排頭兵”的總目標。制定出臺了一系列規劃方案和意見,分別就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內容供給、基本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機制標準化方面提出了具體標準要求。通過召開動員會、推進會,層層統一思想認識,持續用力不松勁、上下聯動攻難關、加大投入上水平,各項工作得到了有序、有力、有效地推進。
(圖片來源:遼寧省文化廳)
全力攻關:以加強國際化美麗鄉村建設為突破口,實現全域公共文化供給均等化,讓農民過上與城里人一樣的好日子。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相對薄弱,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因此,農村也成為創建工作的重點和難點。近年來,盤錦市宜居鄉村建設和全域城市化進程,始終走在全國前列。每個村都建起了超市、浴池、衛生院、燃氣站和村民活動廣場,路平了、燈亮了、樹綠了、村容美了,農民在物質生活不斷得到改善的同時,更加期盼精神文化生活與之同步。他們順勢而為、乘勢而上,堅持問題導向,把示范區創建的“突破口”選在農村,借助宜居鄉村建設的這杠桿,及早補齊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軟硬件“短板”。在制度設計上,以“加強國際化美麗鄉村文化建設,實現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標準化”為課題,探索和實踐盤錦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模式、路徑、方式、方法和措施。在場所和設施建設上,先后完善了鄉鎮綜合文化站、影劇院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村民文化廣場和美麗鄉村文化墻建設;為281個行政村統一配發了多功能流動音響設備和專用光碟,滿足群眾娛樂和健身需求;847個自然屯實現了廣播電視屯屯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實現了全覆蓋,農村15分鐘文化圈基本形成。在隊伍和載體建設上,堅持及時了解基層文化需求,每年新春佳節期間都舉辦燈展、民俗展演、“非遺”展賣等活動,形成了“一鎮一品牌、一村一特色”的文化發展項目雛形,保證了基層日有活動、周有電影、月有演出,重大節日有主題活動。推進了鄉賢文化建設,調動了鄉賢文化正能量,興辦讀書社、書畫社、各類文化團隊,上口子高蹺秧歌和“沙舟文學社”被評為省級農民文藝團隊,全市300個民間業余文藝團體常年活躍在農村文化舞臺上。打造基層文化活動包,創新形式將“油城春潮”“鶴鄉之夏”“遼河金秋”“盤錦冬韻” 四季品牌文化活動整體打包到村屯、社區舉辦,累計演出300場以上,讓農民群眾感受到更多的文化“獲得感”。
融合創新:大力挖掘遼河口文化特質,讓鄉音鄉情鄉愁成為愛國愛家主旋律,實現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建的盤錦方式。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指出,文藝工作者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盤錦市在創建工作中深刻領會、全面貫徹了這一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弘揚遼河口地域文化,積極引導廣大市民把文化自信延伸到建設家鄉的堅定自信上。充分挖掘魚雁文化、濕地文化、石油文化等內涵,以打造文化名片、展示盤錦形象為重點,在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中打下深刻的盤錦烙印,促進創建工作向縱深發展。積極推進現代農業與文化產業融合,依托盤錦大米、河蟹等優質農產品,積極打造地域特色品牌,整合蒲筍博物館、大米博物館、河蟹博物館和濕地博物館等極具盤錦地域文化和特色的博物館,在盤山縣建成全國首個農耕文化博物館群,成為集生態農業和文化旅游為一體的農耕文化休閑觀光區,促進了農業與文化產業的深度融合。以遼河口文化資源為依托,推出了中國盤錦開海節、“印象遼河口”插秧節、稻草藝術節、秋季開鐮節、冬捕文化節等全域旅游文化項目,打造了極具盤錦特色的新“四季品牌”文化活動。他們堅持了十六年之久的“油城春潮”“鶴鄉之夏”“遼河金秋”“盤錦冬韻”四季文化活動,深受群眾喜愛;代表東北三省承辦了文化部網絡村晚“太平新村過大年”,向全國及21個國家、地區直播。配合央視舉辦的“棕情端午”等文化欄目享譽全國;廣廈大舞臺、廣場舞大賽和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節等系列活動,不斷推陳出新,營造出紅灘綠葦歌如潮的盛景。
行穩致遠:以九大場館建設和對外文化交流為龍頭,打造漂洋過海的“文化航母”,成為盤錦文化興市、國際化發展新動力。
打鐵還需自身硬。盤錦要想成為全國公共文化服務排頭兵,沒有厚實的班底絕對不行。在創建過程中,他們著眼未來可持續發展,主動運用國際視野,站在國家平臺,堅持軟硬件一起抓,全力打造文化興市的“新引擎”。博物館、圖書館、藝術館、大劇院、科技館、青少年活動中心以及遼河美術館、中國唯一不斷代的“遼河碑林”等9大地標性的公共文化建筑,引領著全市公共文化建設迅猛發展。由遼河文化創客園、廣廈藝術街、遼河美術館、遼河畫院、藝術夢工廠、廣廈遼河文化公園組成的遼河國際藝術區,占地6.5平方公里,已成為東北藝術創作制高點,被國家文化部首批命名為“全國文化(美術)產業示范基地”,入選中國文化產業園區100強。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投資2.45億元,在主城區新建金寶公園、四季公園、體育公園、中興公園4座特色鮮明、魅力不同的文化體育主題公園,為市民營造“推窗立盈滿眼綠,開門即游幸福園”的宜居盤錦、幸福家園。如今,多個公共文化服務集群體現、延續著城市的文化積淀和脈絡。積極推進文化走出去戰略,遼河美術館常年舉辦高水準的國家級大展,全國第六屆工筆畫展,第11屆、12屆全國美展均在這里舉行。國家藝術基金項目東北表現性油畫藝術研究院在盤錦“落地開花”。
強力保障:立標桿、配人員,堅持項目化部署、日歷化推進,形成全市上下同心、步調一致、合力創建的強大氣勢。
盤錦市在創建過程中,之所以敢啃“硬骨頭”并且“屢建奇功”,堅強的各種保障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加強了目標監控,依據國家和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主動對標京津冀、張家港、嘉興等地的先進經驗和做法,重點從構建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內容供給標準化、設施建設標準化、管理運行標準化、基礎保障標準化和考核評價標準化5個方面,明確12項主要任務。市政府與各縣區政府簽訂了創建責任狀,把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工作納入市委、市政府年度工作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對分解任務實施跟蹤考核,制定了具體的考核辦法,分別對各縣區經濟區和成員單位進行考核。預計到2020年,以標準化體系落實為基礎,全面完成公共文化服務從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管理、從計劃性服務向預約式服務、從經驗型督導向需求型督導的“三個轉變”。嚴格過程管理,建立健全了領導機制、聯絡員制度、經費管理制度、督導檢查制度、宣傳動員制度等,使創建工作有制度、有痕跡、有實效,規范化、有形化、常態化,從過程入手,從實效出發,全面落實各項創建工作。加大人力財力投入,為每個鎮(街道)配備3名以上工作人員,為每個村(社區)配備1名以上享受政府補貼的專職文化管理員。發展壯大基層業余文藝團隊,全市平均每村(社區)登記注冊的業余文藝團隊已達3支,實現農村文化“陣地有人管、隊伍有人建、活動有人搞”的長效機制。文藝志愿者服務等主題文化活動異彩紛呈。全年農村公益電影放映3800場。廣播電視實現“戶戶通”。同時,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人均文化事業費高于省平均水平。
創建工作增添城市魅力,文化惠民贏來百姓贊譽。盤錦市正以扎實的步伐朝著既定的目標奮力前行。